未来需求降至35亿㎡?陶企活下去是躺平蛰伏,还是不断折腾?发表时间:2023-12-27 15:00 市场下行,需求萎缩,许多陶企都陷入了低增长、甚至负增长的困境当中。有悲观者预言,未来的瓷砖市场,国内需求可能会降至35亿㎡左右,将有大量陶企、生产线彻底退出这个行业。 与此相反,市场再冷清,仍有企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,仍有企业产销两旺货如轮转,仍有企业扩大产能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。 这样的云泥之别和巨大反差,事实上任何时候都有,只是在大变革、大转型时代,显得更为突出和激烈。 中国瓷砖产量近20余年走势图。 一条涓涓细流,从青藏高原出发,翻卷着浪花,奔腾不息。由于巨大的落差,任何的外部阻力都难以阻挡其流向大海。而一旦失去了落差,就会形成湖泊,继而变成死水一潭,最终丧失流淌的动力。 企业无论大小,品牌不论强弱,以市场需求为中心,始终保持强大的势能,是其持续成长的动力所在。也只有在持续地成长中,才能解决企业一系列的问题和短板。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势能,就会停止增长,甚至负增长。真要到了这一步,企业的噩梦便开始了,没有一番脱胎换骨的转型与变革,很难再焕发出新的活力。 企业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从内部到外部,从宏观到微观,从政治到经济,从产品到客户……在寻求最优解的过程中,始终在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。只有这种平衡,才能避免企业摔跟头,继而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。 但是,企业的内外部市场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,企业一旦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,增长的势能将会快速消退。华为的任正非将这种现象称之为“熵增”。具体表现就是组织懈怠、流程僵化、技术创新乏力、业务固定守成,而组织内的个人则会走向贪婪懒惰、安逸享乐、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。 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,就必须主动打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种种平衡,包括供应、销售、产品、价格、渠道等,通过技术创新、产品研发、组织变革,建立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势能。你会发现,无论内外部市场环境怎么样变化,企业能够实现增长的维度,一定是比同行拥有更大领先优势的领域。优势越强,势能越大,最终推动企业不断地向前。 那么怎样才能聚集新的势能呢?华为给出的结论是“远离平衡”,利用自己的优势,比如产品、渠道、研发等,耗散掉多余的能量,让自己的长板更长,优势更优,特色更色,从而聚集起新的势能。同时,建立开放的组织架构和发展平台,使企业始终拥有市场最前沿的技术、最火爆的新品、最潮流的风向,保持业务与技术的与时俱进。 每一次的变革,都是为了新生,每一次的不平衡,都是为了聚集新的势能。过去一段时间,广东产区困难重重,中西部产区势头强劲,岩板市场一哄而上始终难有大爆发,中板市场需求旺盛最终难逃价格战,抛光砖、仿古砖日渐式微,煤改气、数字化步步紧逼……每一次的变革,每一次的调整,都是在打破平衡,重构市场。也正是在这种变革与重构中,曾经的王者开始没落,曾经青铜则实现逆袭。 当下的陶瓷行业,死气沉沉,缺乏活力。许多企业、老板都处于战略收缩中,削减产能、裁减员工、压缩开支。只想维持原状,服务好老客户,以极低的成本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。因为任何的改变、任何的动作都需要投资,而投资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。 企业一旦陷入这样的通道,只会越卷越紧,最终失去增长的引擎,被市场淘汰出局。那种蛰伏起来等风来的想法既单纯,也不可能。未来的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,生存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。若干年以后回望今天,你会发现今天依然是商机无限,只是自己不具有那种与时代相匹配的眼光和能力罢了。 随着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,大量陶企、品牌、人员被洗牌出局,这是行业逃不过的宿命,没有人能够改变。但谁将最终留下来,谁将成为时代的牺牲品,一切都还存在变数。 除非自己不想玩了,或者说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,只想慢慢退出,最大程度减少损失,那你可以选择维持当下的平衡,以尽可能延长企业的寿命。否则,企业就要不断地折腾,一刻也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。 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”。身处动荡不安的大变革时代,危机越大,机会也越多。越困难,越要主动出击,让企业永远都处在一种不断打破旧平衡、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当中,千方百计聚集起新的势能,在奔跑中调整姿态,在前行中校正方向,以保持企业的持续成长。
|